第二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小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验。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自己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其次。知识学习的本身是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给学生学习以巨大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证。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关于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教育史上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学习愿望是进行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心理起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所学的内容及知识本身。如事实、现象、特点、逻辑等,具有吸引力;第二,要强调学生的活动;第三,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第一,感知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感知的来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三)巩固知识
巩固所学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巩固知识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容易遗忘,必须通过复习来加以巩固,第二,只有掌握与记住知识.才能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才能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新材料。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重视教材的识记与巩固。教学中用一段时间专门复习,定期复习,对巩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四)运用知识
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如完成各种书面或口头作业、实验等。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技能,再从技能发展成为技巧,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此外,运用知识还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五)检查知识
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标签:广东教师资格考试 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6.2教学过程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jszgz.gd.cn/)
《广东教师资格证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