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
命题点1:中学德育过程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一)含义
德育过程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品德水平为目标,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构成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们为德育对象时,是德育的客体;当他们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又成为德育主体。
3.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层次。
4.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命题点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
1.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即这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也就是对这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培养过程。
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在掌握品德知识基础上,可以对某些品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品德判断。
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它表现为:在确定品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品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
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思想品德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3)品德的形成是学生主动地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结合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3)教育者在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本文标签:广东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精简提炼第七章第四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jszgz.gd.cn/)
《广东教师资格证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