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职业理念
第一节 教育观
本节教育观主要是从教育观与素质教育、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评价我国教育现象、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因素等进行阐述。
命题点1:教育观与素质教育
(一)教育观定义
教育观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教育观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具有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它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有着强化说明的作用,全体教职员工坚定地信奉这种价值观,就会凝心聚力,形成组织共识,分享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一种对学校未来充满信心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
(二)素质及素质教育
1.素质
所谓素质,就是指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积淀。基础素质大致可以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自然素质,分为身体和生理素质。主要有身高、体重的正常发育,消化、循环、内分泌等主要生理系统的健康和良好发育,以及良好的运动和适应能力。
第二,心理素质。包括直接承担人的认识过程的智力因素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及构成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的智力因素。
第三,社会文化素质。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科学文化知识、劳动生活技能以及审美的知识和情趣等。
这三种素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般来说,生理和身体的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3.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第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命题点2: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一,面向全体。我国这些年努力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比如说教师赞许的目光是不是只给了前三排,教师的微笑、点头或关注等,是不是只给了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听话的孩子,这就是考验教师是不是面向全体。
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
第三,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谁都想有创新,怎么实现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就要求教师启发式教学。
第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上做得非常好,也得到了世界性的公认,但是在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知识是重要的,但是知识不能成为限制人们思维空间的东西,而应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能力的基础。不是把人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知识融入人的认知结构中,能够活化起来。同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相当程度上是靠劳动力的价位优势,但是纵观全球,不能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成为世界一流国家,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中国制造”,我们还要有“中国创造”。
第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这样一个时代,我国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命题点3: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宏观——国家政策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对“素质教育”“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四个方面。
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二)微观——学校具体措施
(1)学校管理
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学校管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2)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除学校的正式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外,还有各种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3)中小学班主任工作
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因此,班级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取决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
(三)中观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命题点4: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
我国目前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学科课程,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把教学目的落实到每学科的每一节课堂里,乃至教学的每个环节,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不可说没有教学目的,也不能说背离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目的要求的先进性、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等方面,在教学目标实现和具体操作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现行的课堂教学,对知识教学、思维开发、能力培养有比较明确而又全面的目标体系,但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重在对思维品质的培养,重在对一般学习能力和特殊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对科学的历史与发展、科学与真善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个人等方面认识的科学观的教育;科学与政治、科学与经济、科技兴国和科学意识教育;追求科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名利,善于与人合作、有高度责任心等科学态度教育;客观精神、实证精神等科学精神教育;谦虚谨慎、严格求实、吃苦耐劳、不断进取、求异创新的科学作风教育,也要有具体的要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求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等也要渗透到教学目标要求中,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堂课乃至每一个环节中,这不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
素质教育要通过学科教育来实现,首要取决于教学内容。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是最为追切、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过去的教材的学科内容过多地考虑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过分地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却忽视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了科学与人、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之间广泛而又紧密的联系。针对以往教材内容出现的各种缺陷,新的国家课程改革意见明确指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内容体系着力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结合各门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数学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落后;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等学习方式的熏陶;相对地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分地对书本知识和运算、推理技能的关注,而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因此建立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再有,自然科学学科与能源和交通、环境和保护,人口与优生优育,营养和健康,资源和生态平衡等诸多因素都有着直接关系,都是极其丰富的面向社会和生活的教学内容。
(三)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这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新世纪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不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参与教学,不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对影响教学质量较深层次问题的有力揭示。
当前,一些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都热衷于学生的升学率,嘴上实行教学改革,实际上依然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把书本知识强制性的灌输给学生,给学生添加作业、补习功课等等。学生的书包重,心理负担也随之增加。这样的学习环境导致学生精神沮丧、内心失望,最后导致行为逆反。还有一些上进心强的学生,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学习非常用功,整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即使是节假日也是闭门读书,可是每次考试成绩却总是一般。甚至还被其他同学嘲笑为“书呆子”。这样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变得沉默寡言,离群索居,成了真的“书呆子”。这样的情况之所以出现,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科学地理解和掌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科学研究表明:在脑疲劳状态下,大脑血管收缩,血液粘稠不畅,供养不足,脑细胞活力下降,这时候人会感到头脑发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维等心智活动难以正常发挥,严重影响到智力潜能的开发。这样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更不会有良性循环。
更为严重的是脑疲劳会诱发学生多种心理疾病,尤其是青少年,经常的脑疲劳,导致失去自信,情绪低落,精神恍惚等心智障碍,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如今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几乎所有的教学都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虽然我国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要多、要难、设计的内容程度要深,我国的教育改革试验和教学实践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学生不仅能够达到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而且还可以学得很好,有些内容还可以提前学,提前教。
目前我国的一些学校仍然存在“差生”,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这种“潜能”,而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参与教学的机会少,不能够平等地像其他学生一样同教师交往。而相关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比较喜欢和优秀学生、班干部、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交往。而在这些老师的思想观念中,学习差的、调皮的学生就只能坐在教室的后排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漠视。
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虽然“差生”在记忆、注意力、问题解决、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等方面与优等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只要得到教师的有意关怀和科学的教育,这种差距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和消除的。此外,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要让其端正学习态度,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能力。
(四)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我们不仅要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教师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还要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体系。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必须多样化。从微观上看,可以有知识掌握与传授模式,技能形成与训练模式,能力获得与培养模式,行为规范的认同与示范模式,态度改变与教化模式等等。比如,从内容上,可以有概念教学模式,例题教学模式,思想方法教学模式等等。从宏观上看,可以有学习——教授模式,发现——指导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教学模式,对实施素质教育来说,有其特殊意义。其一,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促使个体社会化,使学生的思想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使学生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其二,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活动,它组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系统,有其社会学层面,可作社会学分析;其三,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成员,虽然进入课堂之后,其角色要发生变化,但作为社会系统的课堂,教师和学生仍将要保持许多原有的社会特性。所以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就要从社会学层面来看待教学,提倡、重视并建立教学的社会学模式。
(五)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目前我国教师的整体水平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教师的素质低下,对教育教学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十分突出。我们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作用,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实施如下:
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可以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激励每一位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新的教育观念应该包括组织教育的整体观和整体改革的方法观。整体观即正确的人生观、质量观,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而非单一的某一种素质教育。方法观即方法论,整体改革方法观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正确的整体思维观与正确的整体行为观,处理改革的“一与多”的关系、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教育教学的整体出发,认真研究教育课题本体结构在全部教育结构中的结构地位以及结构功能作用,对教育课题进行设计与整体实施,实现最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实现。
其次,要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师德和观念同样都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开拓意识和创造精神等优良品质。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能力决定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仅影响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与品格,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还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度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的工作作风等,要用自身的良好理念、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
另外还要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国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以上五个途径是紧密配合而不是互相孤立的,通过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是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时要时时刻刻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要思路。
命题点5: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我国教育现象
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提倡很久了,可是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各个基层做得如何,我们却不是很清楚。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业负担过重,学校仍以“分数”作为其教育教学评比的核心和根本标准,甚至还成为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标准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因此至今依然存在。现在“以书本为中心,传授文化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头脑中早已形成了思维定式,其影响是深远的。从形式发展需要的角度看,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如下:
(一)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
在我国长期以来,学生的考试成绩被看作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考试科目,轻视非考试科目”的现象很普遍。一些学校老师和学生认为语文、数学、外语的课程更重要,有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因此在这三门课程上花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最多的,有的学生甚至是趁假期期间专门报一些考试培训班,他们这样做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
(二)重智育,轻德育、美育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考试成绩,一些学生家长最关心的也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给孩子选择学校的首要标准是“教学水平高,升学率高”。因此教育界的一些专家批判:中小学所推行的智育,不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发智力为主的智育,而是搞题海战术,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发现,违背了教育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重文化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培养,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现在的中小学生最欠缺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学校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他们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被灌输知识,机械地死记硬背,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很少自己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
(四)教学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现在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选拔教育、“精英”教育。学校和教师往往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多数学校都设有“重点班”“尖子班”等专门定向培养成绩好的学生的班型。这样做忽视了其他大多数学生,同时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的要求。
(五)学生课业负担依然过重,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如今我国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他们的休息时间都被繁重的学习任务所侵占,平均每天只有6小时的睡眠时间。在疲劳的情况下学习活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实际上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学校生活枯燥无味等已经成为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
(六)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指标有所下降
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大,现在的家长和学校更注重学习而忽略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孩子们正处于青少年身体发育时期,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有的学校甚至减少体育活动来进行文化课程的补充学习。
命题点6: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因素
(一)陈旧思想观念的影响
如今的家长和学生在认识上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倾向读书无用,即使是考上大学还得自己找工作,并且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不读书也同样能找工作。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种思想是最严重的,也是阻碍素质教育推广的重要障碍。农村孩子的家长封建意识还是比较浓的,“传宗接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他们心中难以转变。
另一种是倾向把考试升学当作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升学,上大学才能让孩子就业,于是,将老师和学生推向“应试”教育的最前沿,这样就严重束缚着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思想,再加上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把握不准,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换汤不换药”,到最后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教学成绩最终还得看学生的考试分数高低,所以,教师们仍然热衷于“应试”教育,旧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
(二)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教育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实施素质教育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众所周知,教育行政部门一直都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手段,学生家长和社会也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对学校和教师工作成绩的评价标准。现在有这样一种普遍认识:只要考试成绩好,升学率就高,学校就成为名校,教师的声誉和地位也就随之提高,成为名师,优质生源就会蜂拥而至,最终的结果是名校越办越好,领导也刮目相看,在教育资源和利益分配时就会倾向名校。而在一些条件不好的地区或者是农村,它们在生源大战中,必然处于劣势,因抓不住优质生源而越办越差,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如今,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由于没有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督导评估方案,多数学校依然在使用应试教育的评估方法,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另外教师倘若没有得到获奖证书或者是发表论文之类的,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中,是不可能成功的。教师的荣辱完全系于“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这把硬尺子促使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热潮继续升温。如果“以分定优劣”的传统评价观念不改变,“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依然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教师们也只能把分数奉为圭臬,素质教育无法实施。
命题点7:对落实素质教育工作的建议
首先,要进行素质教育的广泛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办黑板报、学校广播等各种形式,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申明学校近期和远期的工作任务及指导思想,提高全民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家长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另外,各级党政部门特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正确的教育观来大力营造适合创新教育的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其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学校可利用例会、专题讲座等形式,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使教师充分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认识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加强师资管理,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再次,简历完整的评估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改变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手段的现状,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上级部门评价学校好坏不能以该学校的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标尺,还要参考社会口碑、学生择校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很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
另外,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最后,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基础。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小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搭建平台,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开展兴趣阅读,以便为其奠定坚实的创新能力发展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一直是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我们要为教育事业呈现的喜人局面而欢笑,同时也不能忽视它所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关心教育的人都切实行动起来,我们的素质教育必能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走出教育目前出现的沼泽地,更好地走向成功。
本文标签:广东教师资格考试 综合素质 2016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要点:教育观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jszgz.gd.cn/)
《广东教师资格证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