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职业理念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考查考生职业理念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理解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对于这些内容应重点记忆与理解。
第三节 教师观
高频考点提要
1.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2.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3.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频考点速记
一、小学教师职业的认识
(一)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
1.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的涵义
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教师专业观,是说教师职业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这便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之所在。
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的角色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社会主导的道德观、价值观,并用这种观念引导学生。除了社会一般道德、价值观外,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3)示范者的角色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的角色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的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自己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改革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建立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成为课程的积极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2.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
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概述
教师专业化主要强调的是教师这个职业群体获得专业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教师专业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建立教师专业标准。国家对教师任职不仅有规定的学历要求,也要有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对教育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不仅包括学科专业性的内容,也包括教育专业性的内容。
第二,国家要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形成完备的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的体制和机制。
第三,国家还应建立较为完备的评估、认定和管理机制,用于对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评估、认定和管理,以及对教师任职资格的评估、认定和管理。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第一,教师职前专业发展阶段
职前专业教育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的基础阶段,是人职前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专业实践的方式包括:参观学校活动,教育现场观察和教育实习等。
第二,教师入职专业发展阶段
教师入职专业发展阶段,是指经历过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人,在刚获得的教职岗位上,进一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岗位知识与能力的阶段。师徒结对是很多学校帮助新手教师入职专业发展的方法。
第三,教师职后专业发展阶段
教师职后专业发展,是指经历了入职专业发展以后,教师专业的继续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提升专业发展。一个教师要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教师,甚至是一个专家型的教师,其获得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实践。许多优秀教师成长过程的研究都表明,做反思的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研究教育,是教师获得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终身学习
对教师来说,“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关系到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小学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理念,在岗位上不断学习,更好地获得专业发展。
2.教育反思
教师的教学反思一般会涉及对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对课程内容和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的反思和对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育反思作为一种专业发展的方法,其条件是:
第一,以专业知识作为基础。第二,以教育活动成败原因的探求为方向。第三,以获得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人手,最终会涉及对教育教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和再思考,从而引发对自己教育观念的反思。教师通过教后日记、教学日志、教育案例等展开自己的反省性思维过程。
3.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行动研究是最主要的教育研究类型。教师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开展系统的研究,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行动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一方面具有科学研究的特征,即理论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实践性,即所研究的问题是教师实践中遭遇的问题。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路径是:教师个人教育实践中产生问题——以教师专业理念对问题进行研究使之上升为课题——设计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实施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根据实施行动方案所获得的结果分析成败得失——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三、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从事专业活动必须具备的专业品质。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理念和师德修养、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能力等。
(一)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师德修养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理解,是教师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观念。其中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行为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建立在教师个人良好道德品质基础上的职业道德修养。它包括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个人的道德修养。
(二)小学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
小学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1.本体性知识
指教师所具有的任教学科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学科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选择。
2.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指教育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这类知识是用来支撑学科内容的本体性知识的,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
3.实践性知识
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这类知识包含着对具体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它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怎么教”的问题。
4.一般文化知识
教师应具备的一般的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基本的艺术素养。对小学教师而言,其教育对象是处在启蒙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学科分化尚不明显,而且学生的认知也具有整体性。
(三)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等。
1.基本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些能力是构成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有从事教师职业的前提条件。
2.实践能力:是指教师专业活动的实践能力,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计能力、组织实施的能力和检查评价能力。这类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一系列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技能。
3.反思和研究能力: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能力。包括扩展专业知识的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合能力等。
本文标签:广东教师资格考试 综合素质 2016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要点串讲三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jszgz.gd.cn/)
《广东教师资格证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