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三.格赛尔的成熟势力学说
•四、皮亚杰
•五、维果斯基
•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人的天性本能
•一种是生命本能,指引着进食、睡眠等维持生命的活动和身体其他需要;
•另一种是死亡本能,是人类本性中存在的破坏力量
•儿童的社会化正是通过对本能力量的控制实现的,此时本能冲动经常为潜意识所压抑。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将构成人格基本成分的本能能量分为3种成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服从于“快乐原则”, 最早的、生物的、非理性的部分,要求满足生命本能的需要。
•自我是个体的理性方面,它按照“现实性原则”起作用。
•超我是由自我发展而来的人格成分,它按“道德原则”起作用。
•3.心理性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原欲或里必多(libido)。
•儿童经过心理性发展的5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4.早期经验与防御机制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 基本理论观点
•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
•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环境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他把人的一生划分为8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两个对立的、相互斗争的特定心理社会任务
•2.人格发展阶段
•婴儿期:社会危机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
•儿童早期:心理社会危机是自主对羞耻和怀疑,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怀疑
•学前期:解决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建立主动性。
•学龄期、青年期、成人早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出生至1.5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信任感
•第二阶段(1.5—3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自主性
•第三阶段(3—6岁)主动性对内疚——主动性
•第四阶段(6—11岁)勤奋对自卑——勤奋感
三.格赛尔的成熟势力学说
1.遗传与发展的关系(遗传决定论)
•发展是遗传因素主要产物。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
•双生子实验
2.发展的特点
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
发展的原则:发展方向的原则、相互交织的原则、机能不对称的原则、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的原则
3.育儿观念:尊重天性
本文标签:广东教师资格考试 保教知识与能力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理论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jszgz.gd.cn/)
《广东教师资格证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