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论语》
C《论演讲家的教育》
D《理想国》
答案A
2、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连续性
C差异性
D顺序性
答案A
3、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清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A选择功能
B发展功能
C传递功能
D保护功能
答案A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A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B国家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C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
D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
答案A
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D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答案A
6、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
B依附性
C时代性
D独立性
答案A
7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A人口分布
B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
D生产力水平
答案D
8、从课程形态上看,当前我国中学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属于()。
A学科课程
B拓展性学科课程
C辅助性学科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答案D
9、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经常运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张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答案B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区别与一般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是()。
A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B直接性、积极性和简捷性
C间接性、被动性和简捷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答案D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答案D
12、小丽在学习时为了记住数字、年代等枯燥无味的知识,常对其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生动有趣。小丽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计划策略
答案B
13、初三学生小岩晚上在家复习功课,忽然灯灭了,他根据物理课上所学的知识,推测可能是保险丝断了,然后检查了闸盒里的保险丝。这是问题解决过程的哪个阶段?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阶段
D检验假设阶段
答案D
14、小伟为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课堂上总扮鬼脸,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于是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这体现了哪种强化原理?
A消退
B负强化
C惩罚
D正强化
答案A
15、晓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的基础上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
断,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晓霞的道德发展于()。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答案D
16、中学生小博得知自己物理竞赛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在家里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在学校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反映了小博的情绪具有()。
A矛盾性
B激动性
C掩饰性
D短暂性
答案C
17、小华最近遇到了一些困扰。心理辅导老师引导他梳理了错误观念,使其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解决了问题。小华所接受的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A行为分析
B合理情绪疗法
C系统脱敏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答案B
【解析】
18、小燕近期非常苦闷,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成绩也明显下降。小燕存
在的心理问题是()。
A焦虑症
B神经衰弱
C强迫症
D抑郁症
答案A
19、晓玲和她的同学都非常喜欢自己的学校,在很多方面能很好地与学校保持一致。这体现了群体的哪种功能?
A归属功能
B支持功能
C认同功能
D塑造功能
答案C
20、丁老师在工作中常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丁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哪种效应?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刻板效应
D投射效应
答案D
21、经验丰富的李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兼顾全班同学的活动,谁认真听讲、谁玩手机、谁看课外书、她都一清二楚。这主要体现了李老师的哪种心理品质?
A思维品质
B注意品质
C意志品质
D个性品质
答案B
二、 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解析】错误。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所以普通高中属于基础教育。
23、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解析】正确。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4有什么样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解析】错误。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
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结合,形成道德信念,能够激发人产生道德需要,形成道德动机,从而发生道德行为,可以说道德认识决定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产生好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例如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
其他表述如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也是错误的。
25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解析】错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因此,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持久的而非短暂的。
三、 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解析】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如下:
(1)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需考虑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学校的实用性。
(4) 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 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27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解析】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28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解析】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的特征占据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前提,并孕育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这即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
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29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解析】
(1)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以一个开放的、积极和诚实的态度对待需要沟通的学生。
(2)尊重与接纳。相信学生是有价值的人,并帮助学生相信自己的价值。无条件相信学生有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3)同理心。教师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参考系,从学生的立场、利益、处境出发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
四、 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初一(2)班学生李小刚对学习毫无兴趣,成绩极差,各科考试很少及格。一次期中数学考试,他一道题也答不上来,就在试卷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零分你是如此多青难道你把我当着一个无用的人不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棵自真心再见吧零分”。
数学老师阅卷时,看到这份无标点、别字连篇、字迹潦草的“答卷”后,非常生气地把李小刚叫到办公室,交给了新任班主任梁老师。梁老师问明情况后,并没有直接训斥李小刚,而是耐心地帮助李小刚在他的“杰作”上加了标点,改了错别字,重新组织了那段话:
零分,我的好朋友,
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
零分,你如此多情,
难道你也把我当作一个无用的人?
不,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
我是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
再见吧,零分!
然后,梁老师让李小刚读了这段话,赞叹道:“这是诗,一首很好的诗啊!”听到这句话,李小刚感到很惊诧。
梁老师接着说:“诗贵形象,你这首诗很形象。诗言情,诗言志,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你是个不甘心与零分为伍的人。
“这是诗?我也能写诗?”
没想到梁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还会如此评价他,李小刚非常激动。从此,在梁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李小刚驱散了心中的阴霾,坚定了学习的信心,端正了学习态度。
两年后,李小刚顺利地考上了高中。
问题:
(1) 梁老师成功地运用了哪一德育原则?(6分)
(2) 结合材料,阐述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12分)
【解析】
(1)梁老师运用的是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促使学生品德健康顺利地发展。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首先,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梁老师看到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写的诗,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从中发现了学生不甘落后的精神,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梁老师利用学生“做诗”的契机,鼓励学生,使他在以后的学习中奋发图强,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最后,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梁老师在德育工作中没有采取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对学生的“诗”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对自己有了全新认识,并在这种正确认识下坚定了学习的信念,考上高中。
31材料:
小林进入初中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时,他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挂在嘴边。现在,他经常跟同学一起讨论书本以及老师的一些观点,觉得书本上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合适了,经常以独立批判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所给出的建议,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个问题或观点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老师觉得小林有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地加以运用,看待问题有点片面,对一些观点的怀疑和批判缺乏充足的论据。
问题:
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9分),提出促进小林思维发展的建议。(9分)
【解析】
初中生思维变化的最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增长日趋成熟。这一特点体现在运用假设、推理以及运用逻辑法则三个方面。另外,初中生的思维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即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以自我为中心。
针对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育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遵循思维规律,提高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2)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训练。思维品质反映了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应以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为主。例如在作业考试中做出时间限制,特别是平时要进行提高做题速度的训练。
(3)加强实际逻辑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掌握逻辑分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人物和事件。
《广东教师资格证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