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学科真题及答案
1.答案:C。②牧野之战④秦朝灭亡
2答案:D。门第高低
3答案:B。①管仲④黄宗羲
4.答案:C。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③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④体现了“中体西用
的思想
5答案:B。破旧图新不够彻底
6答案D。掠夺和侵略中国
7答案:D。劳工主义的胜利
8答案:B。①冲破了“两个凡是”束缚③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9答案:B。①佛教④阿拉伯数字
10.答案:D。③四大发明传入欧洲④伊斯兰教广泛传播
11.答案A。①文艺复兴②科学革命③启蒙运动
12答案C。资本主义的扩展
13答案A。①拓展中国市场③列强在华利益均沾
14答案B。凯末尔革命
15答案:A。①天山山脉
16答案:A。甲区域
17答案:B。②
18答案:C。③
19答案:D。③港口众多海运发达④气候湿润土壤肥沃
20.答案:D。雪山青稞奶茶香
21答案:C。逐水草而居
22答案:A。①地形②气候
23答案:D。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24.答案:C。凯洛夫教学模式
25答案:A。秧田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参考答案
(1)人生来且始终都是平等的。
(2)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
(3)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5)天赋人权及主权在民。
27.参考答案
(1)概念:以“述”为主,重在交代史实。指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叙述或描述,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讲授方式。
(2)特点:①教师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述,能有效节省时间,使学生较快掌握基本史实。②历史讲述法比较适用于生动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③在使用讲述法时,需要注意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而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往往是内容繁复、彼此关联的,应用讲述法时要正确,注意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知识结构。④根据各课不同的历史教学目标和内容,讲述法可以灵活地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实行交互策应,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8.参考答案
(1)历史通俗读物。历史通俗读物比较简单易懂,能将历史知识做到深入浅出,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扩充历史知识的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各类通史。通过各类通史的阅读,可以较为系统地梳理出历史线索和脉络,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史观的形成,如唯物史观和全球化史观等。
(3)断代史、专门史书籍。阅读断代史、专门史书籍可以深入地去探索和了解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历史事件或者某一专门史相关知识。
(4)史学研究论文。史学研究论文的研读也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历史史实、结论都不是不负责任的随心所欲的主观认识,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严肃科学性的、严密逻辑性的、高度思辨性的基础人文学科。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9.参考答案
第一问:
(1)材料一主要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视角进行叙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王朝已经无力抵抗农民军的进攻,对农民起义持肯定的态度。
(2)材料二是从明王朝的视角进行叙述的,作者认为明朝的灭亡是由于农民军和清军的共同进攻造成的,称农民军为“流寇”,对农民起义持反对的态度。
第二问:
材料一选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该书于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地区出版,作者受阶级史观的影响,同情农民运动,因此对明末农民起义主要站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立场上进行叙述。
材料二选自傅乐橙《中国通史》,该书于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地区出版,作者由于身处台湾,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受政治影响,对农民起义持对立观点,并且认为明朝的灭亡是由于内乱和外敌入侵造成,将国民党政府的失败和明朝的灭亡并列。
总之材料一和材料二出现的不同是由于作者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导致的史学观点的差异所带来的。
30.参考答案
第一问:
(1)课文辅助系统以体现教学方法为主。
(2)课文辅助系统能够把教学内容以科学、合理、有效的形式编排起来,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科书的工具性。
(3)课文辅助系统依附于课文系统,但却具有相对独立性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构成成分。我国历史教科书的课文辅助系统结构主要包括:图表、课旁提要、课文注释、课文思考题、课后习题等。
第二问: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课文辅助系统中的问题设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
(2)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清晰地获取历史信息;通过对历史形式图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到当时的时局,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辛亥革命的隐患。
(3)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对象,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并认识到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背景等历史知识,并且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看到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学生结合地图,探究问题,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培养。
31.参考答案
第一问:
该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环节丰富多样,包含个体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丰富的环节设置,有利于提升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坚持了循序渐进性的原则,可操作性强。教学活动从最简单易行的个体学习开始,之后是需要具备较高历史能力的小组交流和合作探究环节,最后为需要教师参与的总结提升环节。
该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目标指向性明确,各项活动均围绕本课的学习主题进行。
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坚持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教师的引导组织较明确,步骤清晰,合作探究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最后设计了相关总结提升环节。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设计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学生一直作为活动的主体参与各个教学环节。
第二问:
(1)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内在的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2)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前应制定相关计划,其学习的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3)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而设置。
(4)为实现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自评,并将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结合进来,以形成自主性学习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机制。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2分)
32.参考答案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导入法。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李白“秦亡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请学生朗读,并提问:这说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学生可根据所学回答是秦始皇歼灭六国,实现大一统。教师继续设问:秦统一全国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疆域,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诗句请学生朗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问题引导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介绍:为了加强对全国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皇帝制
教师展示统治者称号变化图表,提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称自己为皇帝?
学生思考回答:为了突出个人功绩,显示个人权势和地位,秦始皇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意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教师补充:嬴政自称“始皇帝”,规定自己死后传位给子孙,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印章称“玺”等等,这都体现了皇帝独尊。
(二)三公九卿
教师追问:治理国家仅靠皇帝一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批文武大臣。为此,秦朝设置了哪些中央官员?他们的名称、职责和地位分别是什么?教师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归纳,之后引导学生以关系脉络图的形式来呈现,并选学生代表进行讲解。
学生回答: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三)郡县制
教师指导学生识读“秦朝疆域图”,提问:秦朝在地方的管理上较之前有又怎样的变化?组织学生前后四人为小组进行8分钟的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交流后进行回答: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郡县制的相关纪录片,请学生结合课下所搜集的资料谈谈对郡县制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通过郡县制,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利,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组讨论弥补了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不足,也提高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
2.作业:搜集秦始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更多资料,下节课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式作业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标签:广东教师资格考试 学科知识与能力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历史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jszgz.gd.cn/)
《广东教师资格证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