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教师的职业要求也在不断的神话和细化,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中学教师要求的相关事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的去学习和了解一下,从而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
一、 做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者
一直以来,老师们受“要教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观念影响,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容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即从教师的“桶”向学生的“杯”进行灌注。新课程则要求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开放式的互动式的师生关系,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师是江河湖泊,生是孱孱小溪涓涓细流。
这种师生关系与前者有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前者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对教师只能仰视。后者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看法,教学过程是师生讨论达成共识。这种学习师生是轻松的愉快的,师生间能相互促进教学相长。二、前者的教学过程只能是封闭的注入式的,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过程。后者的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互动式的,是多向的教与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许多的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三、前者的“桶与杯”的关系中,这桶和杯都是封闭式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死水一潭。桶与杯再大,但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根本无法适应的。况且,这桶中之水虽比杯多但也许是多年的陈水、腐水,而这杯中之水虽比桶少但可能是营养丰富的新鲜之水。可见,桶水虽多未必能浇灌幼苗,杯水虽少也可能是幼苗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生命之水。而后者江河湖泊与孱孱小溪涓涓细流式的关系中,江河湖泊与孱孱小溪涓涓细流均是有源之活水,师与生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中从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无时无刻不在吸取有用的知识来不断地充实自己,做为教师更是在有意识地这样做。所以,教师这江河湖泊与学生这孱孱小溪涓涓细流均是有源之活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民主平等和睦共处,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学问,在这个相互交流式的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四、前者师生关系中,师的桶与生的杯只是容量的大小不同,并无本质的区别。后者师生关系中,重在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个过程,而不在其容量的大小,重在师生间情感、知识的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师生都找到成功、找到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
二、做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引导者
新课改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即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它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学习。它有这样几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效地解决组内成员之间的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搜集、调查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探究式学习,但并不否定接受式学习在人们获得新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课程意识十分淡薄。课程只是政府和专家学者的事,课程和教学分成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
新课程理论认为,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教学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课标、计划、课本),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要求每一个教师在与国家课程目标保持高度一致的基础上,开发有利于国家课程目标的丰富和拓展、凸现学校办学特色、彰显个性、满足师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
这里所说的校本课程是教师在分析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本校所具有的课程资源而自主开发的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教育哲学为理念,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以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而开发的多样化的课程。
教师要从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出发,诱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发展的观点,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来开发校本课程。如通过学科竞赛辅导讲座形式开发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加深学科知识深度的课程,再如通过综合技能课,开发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课程等。
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凸现下列基本理念:(1)课程观:课程是教育情境与教师、学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具有生成性;(2)学生观:学生不仅有个体差异,也有主动建构学习的能力,课程因学生需要而调整;(3)教师观: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必须指向本校学生发展中的个性、特点、兴趣和发展中的不足缺陷,校本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时空。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更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劳动者和接班人的一项创新工程。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补偿,从而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总结的关于中学教师要求的相关事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仔细的去了解一下,从而更好的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jszgz.gd.cn/)
《广东教师资格证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上一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
下一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条件